(莎阿南27日讯)“考试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学校也不是‘考试工厂’。”
马来西亚于2013年废除了小学和中学的考试制度,但保留了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其中初中评估考试(PMR)曾于2013年取消后改为中三评估考试(PT3),后者也于2022年废除。
在小学阶段,政府于2021年废除了小六检定评估考试(UPSR),取而代之的是课堂评估(PBD)和校本评估(PBS)。
最近发生了多宗涉及学生的严重刑事案,各方纷纷要求重新实行考试制度,而国立大学族群研究机构(KITA)主任拿督三苏教授接受《雪兰莪媒体》访问时认为,考试工厂这个说法有点刺耳,其实考试只是学校工作的指示牌。
他指出,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学术知识,更是通过课外活动和课堂外的社会互动来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和人格。
“我们常常忘记,只关注课堂里发生的事。其实,大约有50%的学习过程是通过学校里的各种活动进行,比如童军、女童军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品格与价值观才得以真正塑造。”
他始终认为,教育体系的成功不应仅以学业成绩或考试成绩来衡量。

“我们不能以极端个例就断定教育体系失败。所谓的失败不仅存在于学校,也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家庭、朋友和社会,这些元素同样会塑造着学生。”
三苏教授指出,学校里的每一门学科实际上都包含着隐含的价值观和教诲,这些都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思维和品格。
“我认为,在教育孩子时,无论是数学、科学或历史,都蕴含着价值观和榜样的示范意义。我们谈论英雄,所以学生品格的形成与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息息相关,但课堂最终也是一场考验。”
他指出,教育不仅仅是记忆或理解,更在于领会所传递的价值观。
“课程最终也是一种考验,用以衡量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记住、理解并内化所学内容。但并非所有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取得成功。这也导致社会上产生困惑,因为很多人只把学校视为孩子通过考试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