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数量持续攀升,民众与政府皆头痛不已。长期站在“拯救浪浪”第一线的非政府组织(NGO)直言,无止境的捕捉与收容只是治标不治本。唯有人道方式——如绝育、领养、推动责任饲养文化,并辅以制度与政策支持,才能打破恶性循环。
从前线NGO到独立救援者,声音一致:绝育是控制流浪动物数量的根本,教育与政策是长期解决的关键。
若政府能结合立法、TNR、教育与普查,并配合社会与公众责任,就能在人道方式下逐步缓解“浪浪潮”,摆脱依赖捕杀与安乐死的老路。
动物保护组织Paw Tarian创办人兼主席纳文指出,地方政府长期依赖捕捉、收容和安乐死的手段,未能真正解决问题。
“唯有结合人道方式与政策支持,才能有效控制流浪动物数量。”
该组织每月平均拯救30至35只流浪狗,主要采用“捕捉—绝育—放回”(TNR)方式:先进行手术,再观察两天,随后放回原处,或透过领养活动为浪浪寻找新主人。
“我们用狗笼和蝴蝶网,而不是市政厅常用的套索。套索容易伤害狗只,而我们的方式是联络喂养者,让狗狗自行靠近,避免粗暴对待。”

资金压力沉重 靠公众捐助维持
纳文透露,每只狗的结扎与短期寄养费用约250令吉,若加上跳蚤药与基本治疗,总开销可达300至350令吉。组织收容所目前收容68只狗与30只猫,每月营运成本至少8000令吉,全靠公众捐款及义卖商品筹集。
“我们也会与人民代议士定期举办领养活动。领养条件包括6个月内必须完成绝育,并为狗狗申请狗牌。若每户家庭愿意领养一只流浪狗,情况将大幅改善。”
他指出,问题的根源不仅来自街头,许多饲主没有为宠物绝育,甚至在抓狗队出现时将狗匿藏家中,直到怀孕后因无力承担而遗弃幼犬,导致问题恶性循环。
“这是社区问题,如果没有制度约束,就算每天救狗,小狗还是会一窝窝地出生。”
强制绝育与执法 从源头防治失控
纳文呼吁政府强化执照与绝育制度,例如强制绝育后才能申请执照,并严格执法检查。
“执照制度若能落实,就能从源头防止宠物随意繁殖。”
他指出,目前只有部分NGO与企业靠捐款执行小规模TNR,覆盖率有限。
“若政府能提供资源推动大规模TNR,就能在人道方式下迅速控制数量。”

教育与普查同样关键
除了政策与TNR,教育与数据建设同样重要。Paw Tarian曾走进学校与国际学校,向学生传授如何冷静应对流浪狗,并学习基本防范方式。
纳文建议政府资助大学生到社区进行猫狗数量普查,建立数据库,作为未来政策依据。
“有数据就有方向,而不是一味捕捉。”
“我们在前线工作是出于良心,希望帮助这些流浪动物,而不是伤害它们。如果政府愿意结合立法、TNR与教育,就能以更人道的方式实现双赢,不必依赖杀戮或安乐死。”
民众饲养观念亟待改善
独立救援人士洪女士直言,许多民众的养狗观念仍需改善。
“有些饲主觉得公狗无需绝育,任其与流浪母狗交配,导致幼犬数量不断攀升。”
她自疫情期间投入救狗行动,最初因看到大量幼犬被遗弃无人照料而选择领养。此后,她多次参与领养活动,帮助狗狗寻找新家。
“透过领养确实能减少数量,但速度赶不上母狗繁殖。我认为TNR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她补充,有意领养的民众需先面试,条件包括居住在有地房屋,确保有足够活动空间,并须为狗狗绝育。她也会与新主人保持半年联系,确保狗狗状态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