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受访者提供
街头上的流浪猫狗“越生越多”,牠们以街为家,在垃圾堆中觅食、四处游荡,不仅引发“人狗冲突”,也折射出社会在宠物饲养、教育与公共政策上的缺口。而在这当中,饲主又应承担怎样的角色?
饲主的声音:责任与代价
对于饲养宠物的人来说,“养宠物如养孩子”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切身的体验。
饲主们强调,流浪动物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冲动饲养、弃养,以及责任意识不足。
他们不约而同指出,饲养宠物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与时间成本。一只小型犬每月需要200至300令吉,大型犬则要400至600令吉以上;猫咪每月约需300令吉,而结扎手术也需要额外开销。若宠物罹病,医疗费用更是沉重负担。
然而,仍有不少人低估了这种长期责任,最终选择弃养。弃养不仅让动物陷入困境,也直接推高了流浪猫狗的数量。
养宠物如养孩子 饲养前请三思
狗主李孙慰(34岁)
“养狗就像对生命许下承诺,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辈子的陪伴。”
李孙慰认为,流浪狗数量增加,主要源于冲动饲养后的弃养与缺乏绝育观念。尤其在乡区,老一辈对绝育与责任饲养的意识不足,问题才愈滚愈大。
她举例,小型犬每月花费约200至300令吉,大型犬则需400至600令吉以上,包括狗粮、医疗、清洁与零食;若生病,医药费更高昂。
“养狗不仅是经济负担,更需要时间与心力,就像照顾孩子一样,是一份‘甜蜜的责任’。”

她直言,一些人发现无力承担后选择弃养,间接加剧流浪狗数量。
“解决问题须多方配合,包括饲主必须负责任、社会加强教育、政府落实更严格法律并推广绝育,从源头控制数量。”
责任意识不足 政府投入有限
猫主蔡佳祺(33岁)
蔡佳祺养猫10年,大多认养流浪猫,包括最近在工厂地区认养的一只小猫“希娜”。
她指出,社会对“负责任养宠物”的意识仍然薄弱,弃养与缺乏绝育的观念普遍存在。
她也提到,宠物医疗体系不足是弃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有朋友的狗因国内缺乏先进药物与设备,最终只能安乐死。”
她认为,如今并非每个家庭都会选择生育,因此许多人改为养宠物,这已成为趋势。
然而,本地不少兽医诊所连基本的X光设备都没有,难以为动物提供长期健康保障。
“此外,宠物友好住宅与公共空间普及率低,加上薪资停滞,令许多人缺乏养宠能力。”

她补充,动物无法自主控制繁殖,必须由人类负起管控责任。
“我养猫的每月开销为300令吉,包含猫粮和零食,结扎手术约200令吉。既然决定养宠物,就要当成孩子般对待。若没能力,就不要养。”
她希望,政府能建设或资助更多收容所与“浪浪之家”,并成立联合结扎机构,从制度层面缓解浪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