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快铁第三干线(LRT3)预计在今年底通车,将成为巴生与莎阿南居民的重要交通动脉。然而,它并非“八爪鱼”,无法伸展至每个社区。要让大众真正把它当作首选代步工具,完善的接驳系统才是成败关键。
全长37公里、横跨26个站点的LRT3,将把巴生西部与万达镇、莎阿南乃至吉隆坡紧密串联。居民和商家普遍期待它能纾解塞车、带动人潮、提升产业价值。然而,若没有高效便捷的“第一与最后一公里”接驳,公共交通优势恐怕会大打折扣。
LRT3将覆盖雪兰莪的三个地方政府管辖区,分别是:八打灵再也市政厅(MBPJ,5个车站及1个暂定车站)、莎阿南市政厅(MBSA,6个车站及3个暂定车站),以及巴生皇城市政厅(MBDK,9个车站及1个暂定车站)。
在LRT 3沿线,许多车站与住宅区相隔超过3公里。因此,如何确保乘客能快速、舒适、安全地从家门口到车站,才是关键考验。若这一环节缺失,恐将削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的意愿。

“第一与最后一公里”服务待落实
交通部承诺将提供多元接驳方案,包括德士、电召车,以及国家基建公司推出的按需电召客货车服务(Rapid KL On-Demand)。同时,专家呼吁当局应尽早规划接驳巴士,以解决车站远离社区的痛点。
城市交通规划专家吴木炎提醒:“这些车站大多位于发展较慢的区域,若没有接驳巴士,公共交通难以发挥效益。”
商民有话说:

· 陈杰辉:接驳完善才能迎人潮
巴生中华总商会会长拿督陈杰辉直言,LRT3的成功关键在于接驳系统。
“如果没有准时、频密的接驳交通,把乘客送往住宅区或商业区,大家就不会选择公共交通。”
他说,虽然部分车站便利,但有些距离住宅区或商圈较远,步行并不实际。以大多数国人的习惯,步行十分钟已是极限,再久就会放弃。
他强调,接驳系统一旦完善,LRT3不仅能纾解交通压力,还能带动周边发展与人流,成为通勤族的理想选择。
他相信此便利更能吸引游客到巴生探索美食与文化,推动地方经济。

· 梅英权:LRT3也是“引流工程”
巴生居民协会联合会会长梅英权指出,LRT3能提升出行效率,但关键仍在接驳是否安全、可信。
“巴生早晚高峰车龙常见,LRT3若运作顺畅,将大幅改善困境。但我国炎热多雨,不适合长时间步行,若居民必须走上数公里到车站,使用意愿势必下降。”
他强调,必须提供小巴、社区接驳车等配套,并举例武吉丁宜站虽靠近住宅区,但距离学校和医院仍有三四公里,步行根本不现实。
“LRT3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引流工程’,能把人潮带回逐渐冷清的旧区,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并带动产业链与税收成长,实现交通与经济双赢。”

· 陈宝福:无接驳与停车规划难见效益
巴生卫星市居民协会主席陈宝福强调,若缺乏完善的接驳与停车设施,LRT3难以发挥作用。
“以卫星市为例,距离最近的LRT3站仍有一段路,如果居民还得开车15至20分钟去车站,再面对停车问题,使用意愿肯定降低。步行更是不可能,尤其对年长者、学生或家庭主妇。”
他呼吁政府同时规划社区公交与车站泊车位,满足“开车转搭”的需求。
“新加坡就是值得学习的例子,当地轻快铁站与公交总站都有完善接驳系统。”

· 商家期待旧区人潮回流
巴生中路饭店业者潘国全表示,旧区随着人口外移逐渐冷清,消费力下滑。
“小贩和商家都衷心期盼,LRT3能为旧区带回人潮和经济机会。”
他的饭店就在槟榔河2路,附近就有车站,希望交通便利能吸引更多顾客,让人气大不如前的旧区能够再度热闹起来。
南方镇肉骨茶业者李东和则说,自己的店铺距离最近的LRT 3车站只有200公尺,经常看到试跑列车,非常期待它尽快通车。
“虽然南方镇如今冷清,居民外迁、没有商场,但我相信LRT3能带动人潮,刺激经济复苏。”

一条轨道,点亮老区未来
LRT3不仅是一条交通线,更是一条复兴线。对居民,它意味着更便捷的通勤;对商家,它是久违的人潮;对城市,它承载着经济与文化共荣的希望。
但这一切,最终取决于接驳系统能否完善。唯有让乘客从家门口到车站都无后顾之忧,LRT3才能真正点亮沿线老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