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马来西亚日,《雪兰莪媒体》特别推出 《婚育渐远,人口新局》系列专题,从多个层面剖析马来西亚人口结构变化。一连五天的报道,将带你走进数字背后的故事,听见家庭与国家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局面和挑战。
—
随着华裔人口比例持续下滑,多家乡团组织纷纷推行生育奖励金,鼓励年轻华裔家庭多生育,期望为族群人口结构注入新活力。然而,相关计划推行至今,反应冷淡,申请者每年屈指可数,成效不如预期。
根据马来西亚统计局配合2025年世界人口日发布的《2020年-2060年马来西亚人口预测报告》,土著人口比例将从2020年的69.4%上升至2060年的79.4%。相比之下,华裔人口预计将从23.2%锐减至14.8%,印裔人口比例也将呈下降趋势。
为此,《雪兰莪媒体》电访多位雪州华团领袖,探讨他们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看法及应对之策。受访者普遍表达忧虑,并指出目前的生育奖励金制度虽具诚意,但难以有效改变年轻人对婚育的价值观和现实压力。
尽管这些组织以奖励金作为激励机制,试图缓解华裔人口逐年减少的问题,但从实际执行成效来看,效果缓慢,未能引起年轻一代的广泛共鸣。

奖励金不敌生活现实
巴生惠州会馆于2023年设立“会员子女生育奖励金”,首胎奖励金为RM500,第2胎RM600,第3胎RM800,第4胎及以上为RM1000,结构合理、金额逐级递增,具吸引力。
然而,巴生惠州会馆会长陈添财坦言,推行至今申请者寥寥无几:“首年仅有3对夫妇申请,第二年更只剩1对。”他坦言,尽管计划立意良好,但面对现实生活成本及育儿压力,许多年轻家庭依旧选择“少生或不生”。
陈添财表示,华裔人口比例逐年下降,确实令人担忧。
“我们担心,若华裔人口持续萎缩,可能影响族群在国家发展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他指出,许多国家面临同样的人口老化与少子化问题,但马来西亚年轻人受大环境影响,越来越倾向“享受自由生活”,而非传统婚育模式。
“尤其双薪家庭普遍,父母很难在事业与育儿间取得平衡,加上高昂的教育及生活成本,令人生不起养育的念头。”

价值转变是最大挑战
八打灵刘氏公会会长刘蔚莉博士指出,马来西亚刘氏宗祠于2024年也推出生育奖励金,首批提供每胎RM500并附赠市值RM2800的金饰套装,结果却“无人问津”。
“这反映出生育意愿的低落,并非只因经济压力,而是整体价值取向已转变。”
她强调,现代年轻人更注重个人成长与自由,对婚姻与育儿所带来的负担感到抗拒。
“许多人认为,结婚或生育可能限制个人自由、降低生活品质;尤其在房价、医疗、教育等成本持续上涨的背景下,生育已不再是生活必须的一部分。”
她指出,大马女性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优先发展事业,生育不再是人生规划的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