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张语萱
摄影:MOHD KHAIRUL HELMY MOHD DIN
(莎阿南30日讯)在武吉柏伦东的一个小社区,鼓声雷动、狮影翻腾。
这里的醒狮团与众不同——团员来自华裔、巫裔与印裔,不同肤色的年轻人齐心协力,用默契与汗水舞出团结的力量。从学员的成长,到教练的坚持,再到家长的守候,这支狮团正书写着马来西亚多元共融的美丽篇章。
夜幕低垂,鼓声雷动,锣音铿锵。汗水与节拍交织,不同肤色的年轻人齐心挥洒力道。在这里,没有隔阂,只有团结——在一声声鼓点中,他们舞出的不仅是醒狮,更是大马最可贵的多元精神。
在雪兰莪武吉柏伦东,一个由各族青年共同组成的醒狮团,每周定期聚在一起,穿上训练服,专注于每一次跳跃、落地与节拍,只为在舞台上呈现最完美的演出或比赛。他们就是武吉柏伦东永骏醒狮体育会的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一个大马”的团结之美。

狮团是“第二个家”
16岁的巫裔女孩凯如丽莎2018年加入狮团,如今是鼓手。她坦言,父母起初因文化差异而犹豫,后来理解舞狮与宗教无关,才放心让她参与。
身形瘦小的她,曾因锣鼓过重而流泪,但仍坚持下来。
“鸣锣是最艰难的,加上乐器很重,姿势不对就会受伤。”
她说,这些挑战如今都成为美好回忆。
“刚加入时,我不善言辞,也很害羞。随着成员的友善,我逐渐变得自信。现在,这里是我第二个家。”

19岁的印裔青年沙尔文在摩托维修店当技工,在狮团里负责狮头与狮尾。
他2018年加入时曾因动作出错被体罚,但仍形容教练是他的“第二个父亲”。
“从内向寡言到如今能自信表达,最难忘的是和狮团一起获奖的时刻。父母也很支持我继续舞狮。”

15岁的华裔女孩叶芷晴自7岁就加入狮团,她笑言:“坐罗里吹风出狮,是最开心的。”
她说,舞狮不仅让她和友族朋友更加熟络,也让她学会尊重彼此、坚持不放弃。
“我们来自不同学校,一开始并不熟悉,但相处久了,大家很快成为好朋友,话题从校园趣事到舞狮都有。”

纪律与默契的磨练
永骏醒狮体育会成立于2013年。34岁的教练陈咏证接受《雪兰莪媒体》专访时回忆,在团队正式成立之前,他的父亲和朋友曾在庙宇腾出空间,让团员练习。
自2016年至2017年间,他走进附近华小招生,吸引了不少友族学生参与。
“我中学时因校方安排表演华裔文化而选择舞狮。后来我到华小招生,才迎来巫裔与印裔学员。目前团内有4名巫裔和2名印裔成员。”
每一位团员都从基本功开始。穿上舞狮制服,大家就是同一个团队,互帮互助、守望相助。

狮团的年度大事是比赛,偶尔也会受邀到商场或友族住家表演,常令观众惊讶于多元队伍的组合。
“在这里,学的不只是基本功,还有人生哲理。”陈咏证常告诉学员:“我还没放弃你们之前,你们不要先放弃自己。”
他强调,不论种族,大家都要坚持、不轻言放弃,并在过程中培养领导力,以便未来更好融入社会。
团结的最佳见证
55岁的巫裔父亲费沙有6个孩子,其中两人是狮团成员。他说,自己从小喜欢舞狮,却因条件受限未能实现,如今欣见孩子圆梦。
“舞狮是文化象征,与宗教无关。我喜欢看到多元族裔一起舞狮。这就是大马应有的氛围。”
他笑言,过去大家同住在甘榜里,一起生活、踢球、庆祝各族节日,这才是最可贵的一面。
“孩子在学校看见舞狮表演后,回家表示想加入,我当下答应。女儿即将办婚礼,她还特地要求舞狮助兴。”
孩子加入狮团后更懂得守时,而费沙也与教练建立起情谊,对方就像自己的儿子。

小地方,大团结
在训练场上,团员们一丝不苟,整齐站立,齐声敬礼教练。虽然来自不同族群,但彼此早已熟悉习俗,互相尊重。
陈咏证说,能在小地方发扬中华文化,同时让各族了解舞狮,大家也在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祝贺节日,这就是其成就。
他寄望这群青年继续团结,共同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鼓声渐息,场边几位巫裔家长静静坐在沙发上,凝视着练习中的孩子,没有催促,只有坚定守候。
在狮头狮尾之下,在鼓锣声回荡之间,没有种族之分。只有一个团队、一种默契、一股团结的力量,在这片小社区悄然萌芽,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