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HEADERAD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2025-07-21, 凌晨 3:00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新村志】从迁徙到扎根 千百家村的半世纪故事

撰稿:张语萱

(莎阿南21日讯)雪兰莪州千百家村(Kampung Chempaka),不仅是数千户家庭落地生根的见证,更是一段关于迁徙、适应与团结的集体记忆。

对村民而言,这里不仅是“家”,更是人生轨迹的重要起点,承载着浓浓人情与身份认同。

千百家村的建立可追溯至1969年,原是橡胶园景象。政府为安置来自吉隆坡孟沙、文良港、十五碑、冼都及彭亨路等地的居民,规划成立这座重组村,约1000户家庭被迁入,村中遍植千百家树,遂以“千百家村”命名。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17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千百家村阮梁圣佛宫庙主席陆满鸿正在整理庙宇贡品与烛台。(摄影: HARUN TAJUDIN / MEDIA SELANGOR)[/caption]

陆满鸿是村内阮梁圣佛宫庙主席,自13岁起便定居于此,如今已67岁。他忆述:“那时候,新村里没有自来水,但村里有一口井供大家使用。”

“初建时期,村内无柏油路、沟渠、水电,生活条件艰苦。这里也没有正式地址,只能借用双溪威的‘Lot149’作为信函寄送地址。”

他叙述,早期居民多为橡胶园工人、锡米洗工或住家帮佣,如今村民多投身于木工与建筑领域。

进入1980年代,村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庄逐渐成形。目前,全村约有1030户家庭,人口介于8000至9000人之间。村内原有的三个鱼塘也早已填土开发,兴建成住家单位。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188"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夜晚亮灯后的千百家村尽显不同的面貌。(照片:千百家村脸书)[/caption]

四会人 扎根的印记

千百家村居民以福建、广东、客家等籍贯为主,尤以“四会 人”为村内重要群体之一。

四会人源自广东四会县,早期分布 于金宝、文良港、沙叻秀等地。 村中的阮梁圣佛宫庙,正是四会人迁徙的象征。

陆满鸿指出,凡是有阮梁圣佛宫庙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四 会人聚居之地。

村内的阮梁圣佛宫庙,正是随1969年迁村而 从文良港移建至此,见证了四会人迁徙的历史足迹。

“庙宇最初仅开放给四会人参拜,我接手后决定开 放给所有籍贯的信众,让庙宇文化传承并发扬光 大。”

他说,每年农历正月初九阮梁圣佛圣诞, 皆吸引众多村民前来参与,热闹非凡,已成 为年度的宗教与社区盛事。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180"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千百家村阮梁圣佛宫庙。(摄影: HARUN TAJUDIN / MEDIA SELANGOR)[/caption]

人情味浓的旧时光

尽管当年村庄荒芜、生活条件艰苦,但许多村民仍深深怀念那段清新质朴的日子。村长林樱桦为土生土长的第二代村民,在此出生、成长、就学。

她忆述:“以前河水清澈,孩子们在河边洗澡、放风筝,晚上连门都不用锁,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人情味。”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184" align="alignright" width="218"] 村长林樱桦。(摄影: HARUN TAJUDIN / MEDIA SELANGOR)[/caption]

她提到,村中曾设有育才小学,于1970年迁入,成为村中孩童求学的摇篮,后于1981年迁至美嘉花园。

“那时候大家都走路上学,不必担心治安,父母也很放心。”

除了生活的便利与地理变迁,最令人难忘的还有村庄浓厚的人情味。

林樱桦提到,佳节时分,邻里互送饭菜,即使只是家常小炒,也盛载着浓浓温情。

劈柴担水的记忆

谢凤萍是千百家村的第二代村民,母亲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父亲与外婆来自中国。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185" align="alignleft" width="221"] 第二代村民谢凤萍。(摄影: HARUN TAJUDIN / MEDIA SELANGOR)[/caption]

她回忆,早年返乡探亲需搭乘长达一周的船只,艰辛可见一斑。

因1969年的“513事件”,她于1973年随母亲自吉隆坡孟沙搬迁至千百家村,并在此落地生根。

她回忆,村中早年并无水电供应,生活条件极为简陋。

“住家周围堆满木材,要靠劈柴煮饭、挑水洗澡,大小便都在橡胶园里解决。”

“妹妹小时候玩耍跌倒,伤口很深,由于交通不便,只能靠偏方处理。”

由于村里四会人众多,谢凤萍笑言,四会话成为日常沟通的语言,买菜、上学都讲四会话。

不变的根与情

今天的千百家村,基础设施完善,道路通畅,家家户户接通水电,昔日简陋景象早已

不再。然而,村民心中那段迁徙扎根的记忆,仍历久弥新。

孩提时的劈柴挑水、母亲劳作的背影、初九庙会的热闹场面,这些生活片段,正是村民共同书写的生活篇章,也是一座新村从荒地迈向繁荣的真实缩影。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186"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千百家村村委会积极在村内推动一系列的社区活动。(照片:千百家村脸书)[/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654189" align="aligncenter" width="500"] 昔日位于千百家村内的育才小学。(摄影: HARUN TAJUDIN / MEDIA SELANGOR)[/caption]

关于我们

Media Selangor Sdn Bhd 是雪兰莪州务大臣机构(MBI)的子公司,作为州政府的媒体机构发挥作用。除了 Selangorkini 门户网站和 SelangorTV 之外,该公司还出版中文、淡米尔文和英文的门户网站和报纸。